跳转到内容

先秦文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先秦文學当前版本,由2001:b011:d006:d702:ec3e:c7f2:c805:5b88留言编辑于2023年7月31日 (一) 13:13 散文。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先秦文學泛指上古時代至公元前221年秦朝統—天下之前的文學作品,主要包括神話韻文如《詩經》及楚辭、以及春秋戰國時代的散文[1]。而一般被公認為最古老先秦文學的,是尚書

先秦文學被視為中國文學的起源,是研究華夏民族早期歷史文化的重要橋樑。

由於中原各地尚未統一,先秦文學多帶有濃厚的地區特色。例如北方的《诗经》和儒家墨家的散文,反映北方人民重实际的特点。屈原宋玉的作品,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则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2]

詩經

[编辑]
《御筆詩經圖》 - 乾隆帝御筆寫本

詩經原名为“诗”,在西汉独尊儒术五經博士設立之后被尊称为詩經[3]由於詩經共載有305首詩歌,[4]取其約數,故後世又稱為“詩三百”。[5]後世所提及的詩之六義,分別為:風、雅、頌、賦、比、興。其中前三者是《詩經》內容,後三者是《詩經》的文學手法。[6]“風”是指十五國風,全國各地的民歌。相傳周天子定期官員去民間收集各地的樂曲,其中原因是民歌中反映人民的生活等等,當中有許多帶有諷刺意味的作品,可以看成是反應現實的現實主義作品;“雅”分“大雅”、“小雅”,是貴族宴飲時所奏的樂章;“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諸侯宗廟祭祀的樂曲。“賦”,按朱熹《詩集傳》,“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一種鋪敘的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手法;“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就是借其他景物等等作為詩歌的開始,發揮起興的作用。《詩經》中的文學手法,除了以上三種外,還有雙聲、疊韻、頂真等等。其中“複沓法”是《詩經》許多作品的主要特徵,簡言之,就是一首詩分成幾節,每一節內容基本相同,但當中會置換一些詞語,詞語的強烈程度會一節比一節強烈,反复暢詠以收一唱三嘆之效。另外,詩經中,尤其是國風,很多也是四言詩,是中國最早的四言詩。詩經中的現實主義思想,許多的詞藻,文學及藝術手法對後世作家影響深遠。在春秋時期,孔子認為《詩經》“溫柔敦厚”,稱之為“思無邪”,並把《詩經》作為教科書教導學生,後世的科舉也把詩經列入考試範圍當中,是入士必讀的作品之一。

比較著名的詩經篇章有《關雎》《蒹葭》《桃夭》《碩鼠》等。許多詩經的句子被後世的文章多次引用,因此成為成語在漢語中固定存在下來,如“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等。

楚辞

[编辑]
萧云从绘离骚图经

在戰國時代,位於南方長江的楚國一帶出現了與《詩經》大異其趣的文學體裁,一般稱之為“楚辭”。楚辭最早的記錄可見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屈原傳》。楚辭的主要作家是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在楚懷王之世遭讒被流放,至頃襄王時,投江自盡。有《離騷》《天問》《懷沙》等等作品傳世。除了屈原,也有宋玉等等的作家。司馬遷的時候還沒有用“楚辭”這個名字。參看《漢書·藝文志》有“屈原賦二十五篇”、“宋玉賦四篇”等等的記載,並指出這些作品不可以合樂而唱,但卻刻意朗讀,稱之為賦等等的說明。到東漢,王逸編成《楚辭章句》一書(二世紀後半),並輔以註釋,書中所記就是今天我們稱之為“楚辭”的作品。該書主要從政治,倫理的標準,配合屈原的生平來解釋當中的作品,但朱熹的《楚辭集註》就嘗試跳離政治倫理觀點,自由地解釋楚辭。

楚辭的特色,正如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見《宋文鑒》卷九十二)可以看到是用了大量的楚國的神話,事物,方言等等來進行創作的。在作品中,屈原用很多的比喻,比如香草美人,以配忠貞,碧禽臭物,以比讒佞,可以說是中國文學上最重要的浪漫主義作品之一。《九歌》保存了楚辭最古的文型,內容主要是描寫諸神的世界及神與人的互動關係等等,這是屈原以當時楚國的神歌神舞為材料寫作而成。《九章》則是描寫屈原現實的苦惱,放浪等等的主題編寫而成,共有九篇作品。除了以上短篇的作品,還有長篇的,如《天問》《招魂》《離騷》等等。宋玉則有以悲秋為主題的作品《九辯》。其他的作品如《遠遊》《卜居》《漁父》等等雖有些人認為是屈原的作品,但從內容及韻律來看,應是漢朝時期的作品。

楚辭中,要數最成熟的作品就是屈原的《離騷》,共三百數十句。內容敘述主角出身高貴,有優秀的才能,但適逢混俗之世,小人當道。主角雖努力保存自己的清白,但由於君主聽信讒言,最終失去信任。他不斷地自悲身世,有一天決定出遊去尋找理想之國。他在空中及神話世界中漫遊,日落時他仍繼續旅程。終於到達“天門”,但天帝不允許他進門。在這裡,還是有阿謏奉承的小人在阻礙。他繼續旅程,在他身後不知不覺已有排成一列的同行者。於是,當他打算脫離現實世界,飛上高高的天空上時,他在雲之間看到自己的故鄉。自己的馬匹跟同行者也感到難捨難離,不再往前走。詩中最後“亂”的部分,表達出由於在現實中沒有志同道合的人去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就絕望地決定去彭咸的居所,這也預告作者屈原有在汨羅江投江自盡的意思。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以把作品看成悲劇的英雄敘事詩。《離騷》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其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常被後世的士大夫藉以自況。

散文

[编辑]

如果撇開口耳相傳的神話故事,中國最早出現的文章就要數商朝的甲骨文及周朝的金文等等。但由於兩者主要記述占卜及簡單政事記錄,可以看成是書面語的起源,若果說成是文學上的散文的起源還是在不成熟的階段。中國文學上文學散文的起源,誠如隋朝顏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指出:“夫文章者,原出五經”。五經,就是儒家經典的詩、書、禮、易、春秋。關於《詩經》,清朝章學誠《文史通義 詩教上》提出:“後世之文,其體皆備於戰國,人不知;其源多出於《詩》教,人愈不知也。”這種觀點把《詩經》看成是散文的源頭,也就是說《詩經》是具有詩歌及散文的元素。《書經》,古稱“書”,也叫“尚書”,其內容敘述上古至周朝政事記錄,全書的語言比較莊嚴拘謹,以下是周天子向降伏的殷朝遺民所發表的告示的一部分:[7]

文中的內容單純,但當中所使用的詞彙如“今”,“予惟”,“爾”等等有一種隆重及有威嚴的感覺,目的是要是殷朝遺民臣服周朝,富有現實性及具功效的文體。《春秋》是魯國的編年體史書,傳說由孔子所編修。當中的記述,編者按年代把歷史事件簡潔地記錄下來,但字裡行間卻隱含著編者個人的褒貶,內容環繞人事及自然現象。

先秦散文中的說理散文又稱諸子散文,如《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彙編,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紀錄而成,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另如《老子》、《孟子》、《墨子》、《莊子》等,均如《論語》,由弟子紀錄而成;到了戰國末年,《韓非子》《荀子》二書,始為荀況韓非等手著。

礼记

先秦敘事散文中的《尚書》(又稱書經)是從春秋时期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禮記》內容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及各種禮儀,後世很多儒家思想均和此書有關。《春秋》是魯國的史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春秋三傳為《左傳》、《穀梁傳》、《公羊傳》等(出自《漢書》藝文志),至戰國時代,敘事散文發展突飛猛進,《左傳》、《國語》、《戰國策》的出現,為中國敘事文樹立起楷模。

參考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17-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存档副本. [2011-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2). 
  3.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 2003-01-01: p. 135 (中文). 
  4. ^ 诗经硏究丛刊. 学苑出版社. 2007-01-01: p. 252 (中文). 
  5. ^ 王惠. 古代文学史语词辞典.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01-01: p. 4 [2016-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中文). 
  6. ^ 湖南師範大學: 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编委会. 1987-01-01: p. 111–113 (中文). 
  7. ^ 多士. 中国哲学电子书计划. [2016-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0).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