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
古代史係由文字發明同人類歷史開始記錄嗰陣到晚期古代嘅時期。有記錄嘅歷史大概有5,000年咁長,由兩河文明嘅楔形文字發展開始計起。古代史涵蓋咗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500年期間人類居住嘅所有大陸,喺晚期古代隨住伊斯蘭教響7世紀開始嘅擴張就完。[1] 三時代系統將古代史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同鐵器時代,通常認為有記錄嘅歷史係由青銅時代開始。呢三個時代嘅開始同結束喺世界唔同地區都有唔同。喺好多地區,青銅時代通常認為係喺公元前3000年之前幾個世紀開始,而鐵器時代嘅結束喺唔同地區由公元前第一個千年初至公元後第一個千年末都有。
喺古代史嘅時期,因為新石器革命嘅全面進行,世界人口已經開始指數增長。公元前10,000年,世界人口仲係200萬,到公元前3000年就升到4500萬。到咗鐵器時代嘅公元前1000年,人口已經增加到7200萬。到古代末期嘅公元500年,世界人口估計有2.09億。喺10,500年間,世界人口增加咗100倍。[2]
史前史
[編輯]史前史係指有文字記錄之前嘅時期。我哋對嗰段時期嘅認知主要係靠考古學家嘅工作。[3] 史前史通常又叫做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最早)、中石器時代同新石器時代。[4]
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遷徙見到直立人喺180萬年前遍布歐亞大陸。[5] 有證據顯示最早用火可以追溯到180萬年前,但呢個日期仲有爭議,[6] 而普遍認可嘅證據就話控制用火係78萬年前嘅事。真正用火爐就係40萬年前先出現。[7] 智人(現代人類)出現嘅日期由25萬年前[8]到16萬年前唔等,[9] 呢啲日期分別係根據DNA研究[8]同化石得出嚟。[9] 大概5萬年前,智人由非洲遷徙出去。佢哋大約4萬5千年前到達澳洲,差唔多同一時間到達西南歐洲,4萬年前到達東南歐洲同西伯利亞,3萬年前到達日本。人類大約1萬5千年前遷徙到美洲。[10]
農業嘅證據大約喺公元前9000年喺而家嘅土耳其東部出現,之後喺新月沃地傳播開去。[11] 哥貝克力石陣嘅定居大約喺公元前9500年開始,可能係世界上最古老嘅神廟。[12] 尼羅河谷有證據顯示高粱同小米嘅種植大約喺公元前8000年開始,而喺西非種植薯蓣可能都係同一時期。粟、稻同豆類嘅種植喺中國大約公元前7000年開始。喺新幾內亞種植芋頭嘅日期都係大約公元前7000年,同埋喺中美洲種植葫蘆可能都係同一時間。[11] 動物馴化由狗嘅馴化開始,至少可以追溯到1萬5千年前,甚至可能更早。綿羊同山羊喺新月沃地大約公元前9000年馴化,同時間仲有最早嘅農業證據。其他動物,好似豬同家禽,之後都俾人馴化嚟做食物來源。[13] 牛同水牛大約喺公元前7000年馴化,而馬、驢同駱駝就喺大約公元前4000年馴化。呢啲動物唔單止可以做食物,仲可以載人同貨,大大提高咗人類嘅工作能力。到咗公元前6000年,簡單嘅犁嘅發明進一步提高咗農業效率。[14]
用金屬做嘅錘打銅器件早過發現銅礦冶煉嘅時間,呢個係大約喺公元前6000年喺西亞發生,而喺東亞就係喺公元前2000年之前獨立發展出嚟。金同銀嘅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至5000年之間。合金冶金喺公元前3500年左右喺美索不達米亞開始用青銅,而喺中國就喺公元前2000年獨立發展出嚟。[15] 陶器喺世界各地獨立發展,[16] 燒製嘅陶器最早出現喺日本嘅繩文文化同西非嘅馬里。[17] 喺公元前5000年至4000年之間,陶輪發明咗。[16] 到咗公元前3000年,[18] 陶輪就改造成有輪車輛,可以用嚟運載更重嘅貨物,比起單靠人力或者動物更加容易同方便。[16]
文字喺人類歷史上喺五個唔同嘅地方獨立發展出嚟: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中國同中美洲。[19] 到咗公元前3400年,「原文字」楔形文字喺中東傳播開去。[20] 埃及喺公元前3200年左右發展出自己嘅象形文字系統。[19] 到咗公元前28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發展出自己嘅印度河文字,呢種文字到而家都未解讀到。[21] 漢字喺中國商朝時期以甲骨文嘅形式獨立發展出嚟,時間係公元前1600年至1100年。[22] 中美洲嘅文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嘅薩波特克文明。[23]
歷史嘅區域劃分
[編輯]西亞
[編輯]古代近東被認為係文明搖籃。[24] 佢係第一個實行密集型全年農業嘅地方;[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創造咗第一個連貫嘅書寫系統,[19] 發明咗陶輪同埋車輪,[16] 創建咗第一個中央政府,[25] 法律[26]同埋帝國,[27] 仲有顯示社會分層,[24]奴隸制,[26]同埋有組織嘅戰爭。[28] 佢開始研究星星同埋天文學同數學嘅科學。[29]
美索不達米亞
[編輯]美索不達米亞係世界上最早已知嘅文明嘅發源地之一。[30] 農業社區喺呢個地區大約喺公元前8000年嘅哈拉夫文化時期出現,之後喺公元前6000年左右嘅烏拜德時期繼續擴張。[31] 城市喺烏魯克時期(公元前4000-3100年)開始出現,然後喺傑姆代特納斯爾(公元前3100-2900年)同早期王朝(公元前2900-2350年)時期擴張。[32] 呢種經濟產生嘅可儲存食物剩餘令到人口可以定居喺一個地方,唔使再跟隨農作物同牲畜遷徙。佢仲容許更高嘅人口密度,反過來需要大量勞動力同分工。[17] 呢種組織導致咗記錄保存嘅需要同寫作嘅發展。[33]
巴比倫係下美索不達米亞(而家嘅南部伊拉克)嘅亞摩利人國家,[34] 首都係巴比倫。巴比倫出現係因為漢謨拉比將前蘇美爾同阿卡德王國嘅領土合併成一個帝國。[34]
新巴比倫帝國,又叫迦勒底,係公元前7同6世紀嘅巴比倫。[35] 喺尼布甲尼撒二世嘅統治下,佢征服咗耶路撒冷。呢個帝國仲建造咗巴比倫空中花園同仲喺到嘅伊什塔爾門作為佢首都巴比倫嘅建築裝飾。[36]
阿卡德係巴比倫附近嘅一個城市同佢周圍嘅地區。阿卡德後來成為阿卡德帝國嘅首都。[37] 雖然搵咗好耐,但準確嘅位置一直都未被發現。阿卡德喺大約公元前2330年到2150年之間達到佢權力嘅頂峰,跟住阿卡德嘅薩爾貢王嘅征服。[37] 通過薩爾貢帝國嘅擴張,阿卡德嘅語言,即係從呢個城市而得名嘅阿卡德語,開始傳播並取代咗美索不達米亞嘅蘇美爾語,到公元前1450年成為近東地區嘅主要外交語言。[38]
亞述最初係上底格里斯河嘅一個地區,喺公元前19世紀建立咗一個細細嘅國家。[35] 首都係亞述,呢個國家就係因為呢個城市而得名。[39] 後來,作為一個控制咗整個新月沃地、埃及同大部分安納托利亞嘅國家同帝國,「亞述本土」指嘅係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嘅一半(南部一半係巴比倫尼亞),首都係尼尼微。亞述國王喺歷史上三個唔同嘅時期控制過一個大王國。呢啲時期分別叫做「舊」(公元前20到18世紀)、「中」(公元前14到11世紀)同「新」(公元前9到7世紀)王國或時期。[40]
米坦尼係北部美索不達米亞嘅一個胡里人帝國,大約喺公元前1500年建立。米坦尼人征服同控制亞述直到公元前14世紀,同時仲要同埃及爭奪現代敘利亞部分地區嘅控制權。佢嘅首都係瓦舒卡尼,考古學家到而家都未確定佢嘅準確位置。[41]
伊朗民族
[編輯]米底人同波斯人係大約喺公元前1500年出現喺伊朗高原嘅民族。[42] 兩個民族都講印歐語系嘅語言,主要係牧民,有馬術嘅傳統。[43] 米底人喺公元前6世紀建立咗佢哋自己嘅米底帝國,喺公元前614年同迦勒底人一齊打敗咗新亞述帝國。[36]
阿契美尼德帝國係由居魯士大帝建立嘅,佢首先成為波斯人嘅國王,然後喺公元前539年征服咗米底人、呂底亞同巴比倫。呢個帝國以早期美索不達米亞嘅政府系統為基礎,用嚟統治佢哋嘅大帝國。通過修建道路,佢哋改善咗喺佢哋嘅領土內發送政府指令嘅能力,同時都提高咗佢哋軍事力量快速部署嘅能力。貿易嘅增加同農業技術嘅升級增加咗財富,但同時都加劇咗社會階級之間嘅不平等。帝國位於貿易網絡嘅中心,將佢嘅知識同哲學思想傳播到好廣闊嘅地區,而佢嘅宗教,雖然本身冇傳播好遠,但對後來嘅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同猶太教都有影響。[43] 居魯士嘅兒子岡比西斯二世征服咗埃及,而後來嘅皇帝大流士一世將帝國擴展到印度河,創造咗當時世界上最大嘅帝國。[44] 但係大流士同佢嘅兒子薛西斯一世冇能夠擴展到希臘,喺公元前490年同480年嘅遠征最終都失敗咗。[45] 阿契美尼德王朝同帝國喺公元前330年被亞歷山大大帝打敗,喺亞歷山大死後,之前由居魯士同佢嘅繼承者統治嘅大部分地區由塞琉古王朝統治。[46]
安息係一個位於現代伊朗東北部嘅伊朗文明。佢哋嘅權力係建立喺以重騎兵為基礎嘅軍事力量同以聯邦制為基礎嘅分散管治結構嘅組合上面。[47] 安息帝國係由阿薩西王朝領導嘅,[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喺公元前155年左右,喺米特拉達梯一世嘅統治下,大部分都征服咗塞琉古帝國。安息同羅馬人有好多戰爭,但係最終令到佢喺公元3世紀結束嘅係帝國內部嘅叛亂。[47]
薩珊王朝係喺公元224年安息帝國結束嘅時候開始嘅。佢哋嘅統治者聲稱阿契美尼德人係佢哋嘅祖先,並喺美索不達米亞嘅泰西封建立咗佢哋嘅首都。佢哋最大規模嘅軍事擴張發生喺沙普爾一世統治期間,喺佢公元272年死嘅時候,佢已經打敗咗羅馬帝國軍隊,並喺薩珊人同羅馬帝國之間建立咗緩衝國。沙普爾之後,薩珊人受到佢哋東邊嘅貴霜人,同西邊嘅羅馬然後係拜占庭帝國嘅更大壓力。不過,薩珊人重建同建立咗好多城市,佢哋嘅商人周遊列國,將糖、米同棉花等農作物引入咗伊朗高原。但係喺公元651年,最後一個薩珊皇帝畀擴張緊嘅伊斯蘭阿拉伯人殺死咗。[48]
赫梯人
[編輯]赫梯人大約喺公元前1900年第一次嚟到安納托利亞,喺公元前1600-1500年期間,佢哋擴張到美索不達米亞,喺嗰度將楔形文字改編成佢哋嘅印歐語言。到公元前1200年,佢哋嘅帝國已經擴展到腓尼基同東部安納托利亞。佢哋改良咗兩種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嘅早期技術,並將呢啲新技術廣泛傳播 - 改良咗鐵嘅製作技術同埋喺戰爭中使用帶有輻條輪嘅輕型戰車。赫梯人引入咗用模具鑄造鐵然後再鍛造嘅方法,呢個方法令到武器同工具可以更加堅固,仲可以更加平價。雖然之前已經用過戰車,但係用輻條輪令到戰車可以變得更加輕巧同靈活。[49] 喺公元前1274年,赫梯人同埃及人喺卡疊石戰役中發生衝突,雙方都聲稱自己贏咗。喺公元前1207年,赫梯人嘅首都哈圖沙俾人攻陷咗,結束咗赫梯帝國。[50]
以色列
[編輯]以色列同猶大係古代黎凡特嘅相關鐵器時代王國,喺鐵器時代同新巴比倫、波斯同希臘化時期都存在過。以色列呢個名第一次出現係喺埃及法老梅倫普塔赫嘅石碑上面,大約喺公元前1209年。[51] 呢個「以色列」係中部高地嘅一個文化同可能係政治實體,已經建立得夠好,令埃及人覺得佢可能會威脅到佢哋嘅霸權,但係係一個種族群體而唔係一個有組織嘅國家。[52]
以色列喺9世紀中葉之前已經出現咗,當時亞述國王撒縵以色三世喺卡爾卡爾戰役(公元前853年)中將「以色列人亞哈」列為佢嘅敵人之一。猶大出現嘅時間比以色列遲啲,可能係喺公元前9世紀期間,但係呢個話題仲有好多爭議。[53] 以色列同亞述人發生咗衝突,亞述人喺公元前722年征服咗以色列。新巴比倫帝國喺公元前586年都對猶大做咗同樣嘅事。喺呢兩次征服之後,征服者都將好多居民deportー咗去佢哋各自帝國嘅其他地區。[54]
喺巴比倫畀波斯帝國打敗之後,居魯士大帝允許重建耶路撒冷嘅聖殿,[55] 有啲猶大嘅流亡者返咗去猶大,[56] 佢哋喺嗰度畀波斯人統治,直到馬加比起義喺希臘化時期帶嚟獨立,之後就畀羅馬人征服咗。[57]
腓尼基
[編輯]腓尼基係一個古代文明,中心喺古代迦南嘅北部,核心地區沿住而家黎巴嫩、敘利亞同以色列嘅沿海地區。腓尼基文明係一個企業型嘅海上貿易文化,喺公元前1550年到300年期間遍布地中海。[58] 一個腓尼基殖民地,迦太基,喺西地中海統治咗一個帝國,直到喺布匿戰爭中畀羅馬打敗為止。[59] 腓尼基人發明咗腓尼基字母,呢個係而家仲喺用緊嘅現代字母嘅前身。[60]
阿拉伯
[編輯]喺公元630年代伊斯蘭教崛起之前,前伊斯蘭時期嘅阿拉伯歷史冇乜詳細嘅了解。[61] 喺阿拉伯半島嘅考古探索一直好少;本土嘅書面資料限於好多來自南阿拉伯嘅碑文同硬幣。現有嘅資料主要係來自其他傳統嘅書面資料(例如埃及、希臘、波斯、羅馬等)同後來畀伊斯蘭學者記錄低嘅口頭傳統。[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喺公元100年到大約公元400年之間,阿拉伯有幾個細細嘅王國存在過。[61]
非洲
[編輯]非洲-亞細亞區
[編輯]迦太基
[編輯]迦太基大約喺公元前814年由腓尼基殖民者建立。[59] 古迦太基係一個城邦,通過同盟同貿易影響統治咗一個遍及北非同而家西班牙嘅帝國。[62] 喺呢個城市影響力最高嘅時候,佢嘅帝國包括咗大部分西地中海地區。[59] 呢個帝國同羅馬共和國一直處於鬥爭狀態,導致咗一系列叫做布匿戰爭嘅衝突。喺第三次同埋最後一次布匿戰爭之後,迦太基畀摧毀咗然後畀羅馬軍隊佔領咗。迦太基控制嘅幾乎所有領土都落入咗羅馬人手中。[63]
埃及
[編輯]古埃及係一個長壽嘅文明,地理上位於非洲東北部。佢集中喺尼羅河嘅中下游,[64] 喺公元前第二個千年,即係所謂嘅新王國時期達到佢最大嘅範圍。[65] 佢北至尼羅河三角洲,南至尼羅河第四瀑布嘅傑貝爾巴爾卡爾。古埃及文明嘅地理範圍喺唔同時期仲包括南部黎凡特、東部沙漠同紅海沿岸、西奈半島,[66] 同西部沙漠(主要集中喺幾個綠洲)嘅地區。
古埃及發展咗至少三千五百年。[64] 佢大約喺公元前3100年開始,當時尼羅河谷嘅政治體系開始統一,傳統上認為係喺美尼斯統治下。[67] 古埃及文明主要以密集農業使用肥沃嘅尼羅河谷為特徵;[68] 用尼羅河本身做交通工具;[69] 發展咗書寫系統 - 首先係象形文字,然後係僱傭文字同其他衍生嘅文字 - 同文學;[70] 組織集體項目好似金字塔;[71] 同周圍地區進行貿易;[72] 同一個包括複雜葬禮習俗(包括木乃伊)嘅多神教宗教傳統。[73] 監督呢啲活動嘅係一個社會政治同經濟精英,[74] 喺一系列統治王朝嘅(半)神性統治者嘅領導下。[75]
古埃及歷史分為幾個時期,由建造大規模金字塔嘅古王國開始。喺公元前2100年之後,古王國喺第一中間期解體成細細嘅國家,呢個時期持續咗大約100年。[76] 中王國大約喺公元前2000年開始,埃及喺來自底比斯嘅法老統治下重新統一。中王國喺公元前1650年左右,北埃及畀喜克索斯征服而結束。[77] 喜克索斯畀驅逐出埃及,埃及喺公元前1550年左右嘅新王國時期再次統一。呢個時期持續到大約公元前1000年,見證咗埃及將佢嘅邊界擴展到巴勒斯坦同敘利亞。第三中間期以祭司統治為標誌,仲有埃及畀努比亞國王征服,然後再畀亞述、波斯同馬其頓人征服。[78]
努比亞
[編輯]喺埃及南面嘅Ta-Seti王國大約喺公元前3100年畀埃及統治者征服咗,但到咗公元前2500年,努比亞人喺更南面建立咗一個新嘅王國,叫做庫什王國,中心喺上尼羅河,首都喺凱爾馬。[79] 喺埃及新王國時期,庫什再次畀埃及征服。不過,到咗公元前1100年,一個新嘅庫什王國形成咗,首都喺納帕塔。努比亞統治者喺公元前760年左右征服咗埃及,保持咗大約一個世紀嘅控制。[80]
阿克蘇姆同古代埃塞俄比亞
[編輯]阿克蘇姆王國係非洲東北部一個重要嘅貿易國家,中心喺而家嘅厄立特里亞同北部埃塞俄比亞,大約存在於公元100年到940年,從公元前4世紀左右嘅鐵器時代前阿克蘇姆時期開始發展,到公元1世紀達到顯著地位。[81] 阿克蘇姆王國喺公元6世紀初期達到佢嘅頂峰,範圍涵蓋咗大部分而家嘅埃塞俄比亞,仲跨過紅海去到阿拉伯。帝國嘅首都係阿克蘇姆,而家喺埃塞俄比亞北部。
尼日爾-剛果非洲
[編輯]諾克文化
[編輯]諾克文化喺尼日利亞大約喺公元前1000年出現,神秘噉喺公元200年左右消失咗。呢個文明嘅社會制度被認為係非常先進嘅。諾克文明被認為係撒哈拉以南最早製造真人大小嘅赤陶嘅文明,呢啲赤陶已經畀考古學家發現咗。諾克人仲用過鐵冶煉技術,可能係獨立發展出嚟嘅。[82]
薩赫勒
[編輯]傑內-傑諾
[編輯]傑內-傑諾文明位於馬里嘅尼日爾河谷,被認為係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古老嘅城市化中心之一同最著名嘅考古遺址。呢個考古遺址位於而家嘅城鎮大約3公里(1.9英里)遠嘅地方,相信曾經參與過遠距離貿易同可能馴化咗非洲稻米。呢個遺址相信有超過33公頃(82英畝)嘅面積,而家被認為係西非最早嘅城市定居點之一。考古發現包括精細嘅陶器、鐵器、同用喺當地葬禮儀式嘅赤陶雕像。最早嘅建築同陶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年,不過傑內-傑諾喺公元前前三世紀到公元後三世紀之間達到佢嘅頂峰。[83]
大湖區
[編輯]大津巴布韋
[編輯]大津巴布韋係一個古代城市,喺而家嘅津巴布韋南部。佢係班圖語系講者建立嘅,相信係喺11世紀到15世紀之間建造嘅。大津巴布韋以佢嘅巨石牆而聞名,呢啲牆係用唔用灰泥嘅花崗岩石塊砌成嘅。喺佢全盛時期,大津巴布韋可能有過萬人居住。呢個城市好可能係一個王室中心,統治住一個大型嘅國家。城市嘅經濟主要係基於牛養殖、農業、同貿易,特別係黃金貿易。[84]
中非
[編輯]班圖擴張
[編輯]班圖擴張係指一種語言同文化嘅傳播,由講班圖語嘅人群喺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1000年期間,從西非或中非向東非同南非擴散。呢次擴張帶嚟咗新嘅農業技術、冶煉技術、同社會組織形式。班圖語族講者取代或同化咗當地嘅狩獵採集社群,形成咗好多新嘅社會同政治實體。呢個過程對非洲嘅語言、文化同人口分佈產生咗深遠嘅影響。[85]
歐洲
[編輯]希臘
[編輯]古希臘文明係一個屬於希臘人嘅文化,佢存在咗喺公元前三千年中期到公元146年羅馬征服希臘為止。希臘文明對西方文明有深遠嘅影響,特別喺哲學、藝術、建築、數學、科學、戲劇同民主制度呢啲方面。[86]
早期嘅希臘文化發源於愛琴海地區,包括克里特島上嘅米諾斯文明同邁錫尼文明。喺公元前12世紀左右,希臘進入咗一個被稱為希臘黑暗時代嘅時期,持續咗大約300年。喺呢段時期之後,希臘文明開始復興,進入咗古風時期(公元前800-480年)。[87]
古風時期見證咗希臘城邦(polis)嘅興起、字母文字嘅採用、同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同《奧德賽》嘅寫成。喺呢個時期,雅典同斯巴達呢兩個主要嘅城邦開始崛起。[88]
希臘嘅古典時期(公元前480-323年)被認為係希臘文明嘅黃金時代。呢個時期見證咗哲學、文學、藝術同科學嘅蓬勃發展。著名嘅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同亞里士多德都喺呢個時期活躍。雅典喺伯里克利嘅領導下達到咗佢嘅頂峰,建造咗帕特農神廟。不過,希臘城邦之間嘅內部衝突,特別係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31-404年),削弱咗希臘嘅力量。[89]
古典時期以亞歷山大大帝嘅崛起同征服告終。佢嘅帝國將希臘文化傳播到遠至印度嘅地方,開始咗希臘化時期(公元前323-31年)。呢個時期見證咗希臘文化同東方文化嘅融合,產生咗獨特嘅希臘化文明。[90]
喺公元前146年,希臘畀羅馬征服,成為咗羅馬帝國嘅一部分。雖然政治上畀征服咗,但希臘文化繼續對羅馬同後來嘅西方文明產生深遠嘅影響。[91]
愛琴文明
[編輯]愛琴文明係一系列喺愛琴海地區發展嘅早期文明嘅統稱,包括克里特島嘅米諾斯文明同希臘大陸嘅邁錫尼文明。米諾斯文明大約喺公元前2700年到1450年之間繁榮,以佢嘅宮殿建築、精美嘅陶器同壁畫聞名。邁錫尼文明大約喺公元前1600年到1100年之間興盛,以佢嘅堅固要塞、金器同線性B文字聞名。呢兩個文明都係海上貿易大國,同埃及、近東同其他地中海文明有廣泛嘅聯繫。[92]
羅馬
[編輯]古羅馬文明喺意大利半島上發展,最後擴展成為橫跨三大洲嘅大帝國。羅馬嘅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53年羅馬城嘅建立(根據傳統),一直延續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嘅滅亡,或者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嘅滅亡。[93]
羅馬最初係一個小王國,然後喺公元前509年變成共和國。喺共和國時期,羅馬征服咗意大利半島,然後將佢哋嘅勢力擴展到整個地中海地區。羅馬同迦太基經過三次布匿戰爭,最終喺公元前146年摧毀咗迦太基。[94]
到咗公元前1世紀末,內部嘅政治鬥爭導致共和國嘅崩潰同帝國嘅興起。屋大維(後來嘅奧古斯都)成為第一個羅馬皇帝,開創咗帝國時期。喺帝國時期,羅馬達到咗佢嘅頂峰,喺圖拉真皇帝統治下(公元98-117年)達到最大嘅領土範圍。[95]
羅馬帝國為佢統治嘅地區帶來咗和平同繁榮,呢個時期被稱為羅馬和平。羅馬建立咗一個龐大嘅道路網絡、水道系統,同推廣咗佢哋嘅法律、語言(拉丁文)同文化。羅馬嘅建築、工程、文學、藝術同哲學對後世產生咗深遠嘅影響。[96]
不過,到咗公元3世紀,帝國開始面臨內部同外部嘅壓力。帝國分裂成東西兩部分,西羅馬帝國喺公元476年滅亡,而東羅馬帝國(後來被稱為拜占庭帝國)繼續存在到公元1453年。[97]
羅馬嘅遺產喺佢滅亡之後仍然持續,影響咗歐洲嘅政治、法律、語言同文化好多世紀。[98]
凱爾特人
[編輯]凱爾特人係一組住喺歐洲嘅族群,佢哋嘅文化喺青銅器時代末期到鐵器時代初期(大約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400年)開始發展。凱爾特文化起源於中歐嘅哈爾施塔特文化同拉特涅文化,之後擴散到西歐、英倫三島同愛爾蘭。[99]
凱爾特人以佢哋嘅金屬製品、藝術品同戰士文化聞名。佢哋嘅社會組織以部落為基礎,由貴族階層領導。凱爾特人喺公元前4世紀同3世紀期間達到佢哋勢力嘅頂峰,佢哋嘅領土延伸到而家嘅法國、比利時、瑞士、南德國、捷克、奧地利同匈牙利北部。[100]
凱爾特人同羅馬人有過多次衝突。喺公元前390年左右,凱爾特人攻陷咗羅馬城。不過,隨住羅馬勢力嘅擴張,大部分大陸凱爾特人嘅領土最終畀羅馬征服咗。喺不列顛群島,凱爾特文化持續到羅馬征服,之後喺愛爾蘭同蘇格蘭高地繼續發展。[101]
雖然凱爾特人嘅政治影響力減弱咗,但佢哋嘅文化遺產,包括藝術、神話同語言(例如愛爾蘭語、蘇格蘭蓋爾語、威爾士語同布列塔尼語),繼續影響住歐洲某啲地區直到今日。[102]
遊牧民族同鐵器時代嘅人
[編輯]凱爾特人係一班喺歐洲鐵器時代嘅多元部落社會。原始凱爾特文化喺中歐形成於早期鐵器時代(哈爾施塔特文化時期,以今日奧地利嘅遺址命名)。到咗後期鐵器時代(拉特奈文化時期),凱爾特人已經擴展到好多地方:西至愛爾蘭同伊比利亞半島,東至加拉太(小亞細亞中部),北至蘇格蘭。[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到咗公元初期,隨住羅馬帝國嘅擴張同日耳曼人嘅大遷徙,凱爾特文化就縮細到得返英倫三島。[103]
匈奴係一班遊牧民族,大約喺公元400年左右喺東歐建立咗一個大型國家。佢哋喺領袖阿提拉嘅帶領下同羅馬帝國嘅兩個部分開戰。但係阿提拉死咗之後,呢個國家就瓦解,匈奴喺歷史上嘅影響力都冇咗。[104] 匈奴同匈奴族嘅關係好有爭議,經常受到質疑,但都未完全被推翻。[105][106]
日耳曼人由而家嘅德國北部同斯堪的納維亞南部移民到英國嘅情況喺5世紀已經有記載。[107] 一班哥德人移民到西歐,東哥德人最後喺意大利定居,之後畀倫巴底人征服。[108] 另一班相關嘅民族,西哥德人,就喺西班牙定居,建立咗一個王國,直到公元700年代畀伊斯蘭統治者征服為止。[107]
發展
[編輯]宗教同哲學
[編輯]文明嘅興起同信仰神明、超自然力量同來世嘅制度化推廣係相輔相成嘅。[109] 喺青銅時代,好多文明都開始信奉自己嘅多神教。通常,多神教嘅神明都會表現出人性化嘅特徵、優點同缺點。早期宗教往往同地域有關,成個城市甚至國家都會揀一個神明嚟崇拜,希望呢個神明可以畀佢哋一啲優待同好處,令佢哋喺競爭中更加出色。崇拜嘅方式包括建造神明嘅雕像,同埋向神明進貢。進貢可以係物質嘅嘢、食物,極端情況下仲會有人祭,為咗討好神明。[110] 新嘅哲學同宗教喺東西方都有出現,尤其係喺大約公元前六世紀左右。隨住時間推移,世界各地發展出各種各樣嘅宗教,其中最早嘅主要宗教包括印度嘅印度教(大約公元前2000年)、佛教(公元前5世紀)同耆那教(公元前6世紀),仲有波斯嘅瑣羅亞斯德教。而亞伯拉罕諸教嘅起源可以追溯到猶太教,大約喺公元前1700年左右。[111]
喺東方,有三個思想流派一直主導住中國嘅思想,直到而家都仲有影響力。呢三個流派就係道教、法家同儒家。儒家思想最後成為咗主流,佢哋唔係單靠法律嘅力量嚟建立政治道德,而係靠傳統嘅力量同榜樣。[112] 儒家思想之後仲傳到咗朝鮮半島[113]同日本。[114]
喺西方,希臘哲學傳統由蘇格拉底、柏拉圖同亞里士多德代表,喺公元前4世紀經過亞歷山大大帝嘅征服,傳播到歐洲同中東各地。[115] 喺青銅時代同鐵器時代嘅宗教形成之後,基督教就喺羅馬世界開始廣泛傳播。[116]
科學同科技
[編輯]古代嘅科技進步喺歷史記載之前就已經開始咗,包括工具嘅使用、用火、[117] 馴化動物同農業,呢啲全部都喺有歷史記載之前就已經出現咗。[118] 金屬嘅使用同製造合金嘅能力為之後嘅科技發展打下咗基礎。[119] 醫學知識,包括用草藥嚟醫病同治療傷口,仲有一啲手術技術,喺古代都有進步。[120] 一個好早期同好重要嘅發展就係文字,因為有咗文字之後,人類就可以將資訊記錄低嚟,等之後再用。[121]
古埃及科技嘅特徵可以從一系列維持咗幾千年嘅人工製品同習俗見到。埃及人發明同使用咗好多基本嘅機械,好似斜坡同槓桿咁,嚟幫助佢哋嘅建築工程。埃及人仲喺發展地中海嘅航海科技方面扮演咗重要角色,包括造船。[122] 巴比倫人同埃及人都係早期嘅天文學家,佢哋會記錄佢哋對夜空嘅觀察。[123]
管理水資源嘅地下水道系統可能喺公元前一千年初喺伊朗高原同阿拉伯半島出現,之後慢慢向西同向東傳播。[124]
包含零概念嘅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喺印度發展出嚟,[125] 而現代形式嘅紙張就喺公元一世紀喺中國發明。[126]
睇埋
[編輯]疏仕
[編輯]網源
[編輯]- ↑ Stearns, Peter N. (2017). "Periodization in World Histor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出自 R. Charles Weller (編). 21st-Century Narratives of World History: Glob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Palgrave. ISBN 978-3-319-62077-0.
- ↑ Data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10 December 2019. from History Database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7 February 2018. K. Klein Goldewijk, A. Beusen and P. Janssen, "HYDE 3.1: Long-term dynamic modeling of global population and built-up area in a spatially explicit way", from table on p. 2, 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 (MNP), Bilthoven, The Netherlands.
- ↑ Parker 2017, p. 16.
- ↑ Roberts & Westad 2013, pp. 22–31.
- ↑ Hart-Davis 2012, p. 18.
- ↑ Hart-Davis 2012, p. 17.
- ↑ Wiesner-Hanks 2015, p. 19.
- ↑ 8.0 8.1 Wiesner-Hanks 2015, p. 26.
- ↑ 9.0 9.1 Hart-Davis 2012, p. 19.
- ↑ Parker 2017, pp. 36–37.
- ↑ 11.0 11.1 Wiesner-Hanks 2015, pp. 45–46.
- ↑ Parker 2017, p. 44.
- ↑ Wiesner-Hanks 2015, pp. 48–49.
- ↑ Wiesner-Hanks 2015, p. 54.
- ↑ Parker 2017, p. 45.
- ↑ 16.0 16.1 16.2 16.3 Wiesner-Hanks 2015, pp. 55–56.
- ↑ 17.0 17.1 Hart-Davis 2012, p. 38.
- ↑ Roberts & Westad 2013, pp. 59–60.
- ↑ 19.0 19.1 19.2 Parker 2017, pp. 60–61.
- ↑ Diamond 1999, p. 218.
- ↑ Hart-Davis 2012, p. 58.
- ↑ Hart-Davis 2012, pp. 60–61.
- ↑ Hart-Davis 2012, p. 63.
- ↑ 24.0 24.1 Hart-Davis 2012, pp. 54–55.
- ↑ Parker 2017, pp. 54–55.
- ↑ 26.0 26.1 Wiesner-Hanks 2015, p. 74.
- ↑ Parker 2017, pp. 55–56.
- ↑ Wiesner-Hanks 2015, p. 73.
- ↑ Roberts & Westad 2013, p. 65.
- ↑ Parker 2017, p. 54.
- ↑ Hart-Davis 2012, p. 54.
- ↑ Emberling 2015, pp. 256–257.
- ↑ Wiesner-Hanks 2015, p. 79-80.
- ↑ 34.0 34.1 Roberts & Westad 2013, p. 63.
- ↑ 35.0 35.1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38.
- ↑ 36.0 36.1 Roberts & Westad 2013, p. 110.
- ↑ 37.0 37.1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36.
- ↑ Bertram 2003, p. 143.
- ↑ Bertram 2003, p. 10.
- ↑ Hart-Davis 2012, p. 80.
- ↑ Hart-Davis 2012, p. 78.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55.
- ↑ 43.0 43.1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160–161.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162.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165.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166.
- ↑ 47.0 47.1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167.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168.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53–54.
- ↑ Parker 2017, p. 57.
- ↑ Stager 1998, p. 91.
- ↑ Dever 2003, p. 206.
- ↑ Grabbe 2008, pp. 225–226.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47.
- ↑ Roberts & Westad 2013, p. 156.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48.
- ↑ Roberts & Westad 2013, pp. 248–249.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48–49.
- ↑ 59.0 59.1 59.2 Parker 2017, p. 58.
- ↑ Parker 2017, p. 49–51.
- ↑ 61.0 61.1 Roberts & Westad 2013, p. 338.
- ↑ Roberts & Westad 2013, pp. 212–213.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264.
- ↑ 64.0 64.1 Parker 2017, pp. 62–63.
- ↑ Parker 2017, pp. 68–69.
- ↑ Hart-Davis 2012, p. 64.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63.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62.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73.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75.
- ↑ Hart-Davis 2012, pp. 72–73.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73–74.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77–78.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70–71.
- ↑ Hart-Davis 2012, pp. 56–57.
- ↑ Parker 2017, p. 62.
- ↑ Parker 2017, p. 66.
- ↑ Parker 2017, pp. 68-69.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64–66.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67–69.
- ↑ Phillipson 2012, p. 48.
- ↑ Shaw 1978.
- ↑ McIntosh & McIntosh 1981.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1203–1204.
- ↑ Vansina 1995.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253–256.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256–257.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257–258.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260–262.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266–267.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267.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253–255.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268–269.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269–270.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273–274.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274–275.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275–277.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278.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280–281.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281.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281–282.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282.
- ↑ Parker 2017, p. 114.
- ↑ Parker 2017, p. 111.
- ↑ Wright 2011, p. 60.
- ↑ de la Vaissière 2015, p. 188.
- ↑ 107.0 107.1 Parker 2017, p. 163.
- ↑ Parker 2017, p. 162.
- ↑ Hart-Davis 2012, pp. 40-41.
- ↑ Hart-Davis 2012, pp. 142–143.
- ↑ Hart-Davis 2012, pp. 144–147.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p. 182–189.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396.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397.
- ↑ Hart-Davis 2012, pp. 130–131.
- ↑ Hart-Davis 2012, pp. 144-147.
- ↑ Hart-Davis 2012, pp. 24-29.
- ↑ Hart-Davis 2012, pp. 36-37.
- ↑ Hart-Davis 2012, pp. 42-43.
- ↑ Hart-Davis 2012, pp. 52-53.
- ↑ Hart-Davis 2012, pp. 62-63.
- ↑ Shaw 2012, pp. 117–119.
- ↑ Hart-Davis 2012, p. 104.
- ↑ Wilson 2008, pp. 292–293.
- ↑ Bentley & Ziegler 2006, p. 225.
- ↑ Hart-Davis 2012, p. 129.
書源
[編輯]- Bentley, Jerry H.; Ziegler, Herbert F. (2006)。《傳統同埋遭遇:全球歷史嘅睇法 第一卷:由開始到1500年》 (第三版)。波士頓:麥格勞希爾。ISBN 978-0-07-299827-6。
- Bertram, Stephen (2003)。《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生活手冊》。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ISBN 978-0-19-518364-1。
- Boardman, John; Hammond, N. G. L.編 (1970)。〈序言〉. 《劍橋古代史 第三卷,第三部分:希臘世界嘅擴張,公元前八世紀至六世紀》。ISBN 978-0-521-23447-4。
- de la Vaissière, Étienne (2015)。〈草原世界同匈奴嘅崛起〉. 出自 Maas, Michael (編)。《劍橋阿提拉時代指南》。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頁 175–192。ISBN 978-1-107-63388-9。
- Dever, William (2003)。《早期以色列人係邊個?佢哋係邊度嚟?》。Eerdmans。ISBN 978-0-8028-0975-9。
- Diamond, Jared (1999)。《槍炮、病菌同鋼鐵:人類社會嘅命運》。紐約:W. W. Norton & Company。
- Emberling, Geoff (2015)。〈美索不達米亞城市同城市化過程,公元前3500至1600年〉. 出自 Yoffee, Norman (編)。《劍橋世界史:第三卷:早期城市嘅比較視角,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1200年》。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頁 253–278。ISBN 978-0-521-19008-4。
- Gernet, Jacques (1996)。《中國文明史》。Foster, J. R.; Hartman, Charles翻譯 (第二版)。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ISBN 978-0-521-49781-7。
- Grabbe, Lester L.編 (2008)。《以色列嘅過渡:由晚期青銅器II期到鐵器IIa期(大約公元前1250至850年)》。T&T Clark International。ISBN 978-0-567-02726-9。
- Hart-Davis, Adam編 (2012)。《歷史:權威視覺指南》。紐約:DK。ISBN 978-0-7566-7609-4。
- Lewis, D.M.; Boardman, John; Davies, J.K.; 等編 (1992)。〈序言〉. 《劍橋古代史 第五卷:公元前五世紀》。劍橋大學出版社。ISBN 978-0-521-23347-7。
- McIntosh, Roderick J.; McIntosh, Susan Keech (1981). "The inland Niger delta before the empire of Mali: evidence from Jenne-jeno".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22 (1): 1–22. doi:10.1017/S0021853700018983. JSTOR 182149. S2CID 162284097.
- Mendis, Ranjan Chinthaka (1999)。《阿努拉德普勒嘅故事》。科特:Lakshmi Mendis。ISBN 978-955-96704-0-7。
- Munro-Hay, Stuart (1991)。《阿克蘇姆:晚期古代嘅非洲文明》。愛丁堡:愛丁堡大學出版社。ISBN 978-0-7486-0106-6。
- Parker, Philip (2017)。《世界歷史:由古代世界到信息時代》 (修訂版)。紐約:DK。ISBN 978-1-4654-6240-4。
- Phillipson, David (2012)。〈阿克蘇姆〉. 出自 Neil Asher Silberman (編)。《牛津考古學指南》 (第二版)。牛津大學出版社。ISBN 978-0-19-973921-9。原先內容歸檔喺30 July 2022。喺11 June 2022搵到。
- Rawson, Jessica (1999)。〈早期中國藝術設計系統〉。Orientations: 52。原著喺18 October 2020歸檔。喺18 October 2020搵到。
- Roberts, J. M.; Westad, Odd Arne (2013)。《企鵝世界歷史》 (第六版)。紐約:企鵝圖書。ISBN 978-1-84614-443-1。
- Shaw, Ian (2012)。《古埃及科技同創新:法老物質文化嘅轉變》。倫敦:Bristol Classical Press。ISBN 978-1-4725-1959-7。
- Shaw, Thurstan (1978)。《尼日利亞:佢嘅考古同早期歷史》。倫敦:Thames and Hudson。ISBN 978-0-500-02086-9。
- Stager, Lawrence E. (1998)。〈塑造身份:古代以色列嘅出現〉. 出自 Coogan, Michael D. (編)。《牛津聖經世界歷史》。牛津大學出版社。ISBN 978-0-19-513937-2。
- Vansina, J. (1995). "New Linguistic Evidence and 'The Bantu Expansion'".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36 (2): 173–195. doi:10.1017/S0021853700034101. JSTOR 182309. S2CID 162117464.
- Wiesner-Hanks, Merry E. (2015)。《世界簡史》。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ISBN 978-1-107-69453-8。
- Wijesooriya, S. (2006)。《簡明僧伽羅語摩訶婆羅多》。科特:參與式發展論壇。ISBN 978-955-9140-31-3。
- Wilson, Andrew (2008)。〈水利工程同供水〉. 出自 Oleson, John Peter (編)。《古典世界工程同科技手冊》。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頁 285–318。ISBN 978-0-19-973485-6。
- Wright, David Curtis (2011)。《中國歷史》 (第二版)。聖芭芭拉:Greenwood。ISBN 978-0-313-37748-8。
書
[編輯]- Hodges, Henry; Newcomer, Judith (1992)。《古代世界嘅科技》。Barnes & Noble。ISBN 978-0-88029-893-3。
- Kinzl, Konrad H. (1998)。《美國古代歷史學家名錄,第二版》。克萊蒙特,加州:Regina Books。ISBN 978-0-941690-87-4。原著喺15 February 2010歸檔。喺24 February 2008搵到。 網絡版不斷更新緊。
- Toffteen, Olaf Alfred (1907)。《古代年代學》。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 Thomas, Carol G.; D.P. Wick (1994)。《解碼古代歷史:歷史學家成為偵探嘅工具箱》。恩格爾伍德克利夫斯,新澤西州:Prentice Hall。ISBN 978-0-13-200205-9。
拎
[編輯]圖書館資源 有關 古代歷史 |
網站
[編輯]目錄
[編輯]上一任 史前時期 |
按時期分類嘅歷史 | 下一任 後古典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