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1980年代末中国通货膨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80年代末中国通货膨胀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的1986年至1988年通货膨胀周期。[1]

背景

[编辑]

从1984年第四季度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信贷发放过猛。中央曾试图以行政手段控制信贷发放,但未能奏效。198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提出了“软着陆”,即不是通过一年,而是通过数年,缓解经济过热,不再像1981年一样通过大砍基建项目从而在短时间内紧急调整经济。经过1986年、1987年两年的實踐,经济环境从紧张逐步放松,经济既获得降温,又没有出现衰退。雖然如此,到1987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国民收入增长10%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7%以上,农业增长近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7.3%。[2]

1988年市场上仍物价不断上涨,而价格扭曲问题并没有根本缓解,官倒等现象引起人民不满。中共中央高层遂于1988年5月提出进行价格闯关,准备以物价上涨在可控的一定水平为代价,有计划地全面调整价格,改变价格严重扭曲的现状。

过程

[编辑]

1988年初,CPI增长达到拐点。在1986年至1988年的通货膨胀周期中,月度CPI自1987年1月超过5%,至1989年2月达到最高值28.4%,前后共26个月。1988年1月CPI同比增长9.4%,是此轮通货膨胀周期的拐点。[3]

通货膨胀

[编辑]

然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刚刚通过价格改革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尚未制订,改革出台时间尚未确定之时,国内新闻媒体便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一时间,社会普遍流行“物价涨一半,工资翻一番”的传言,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迅速增长,而政府又没有承诺保值储蓄。在这种情况下,1988年夏季,各地银行发生了挤兑风潮,各类商品遭到抢购。一些商店和企业趁机涨价,而银行储蓄比预计减少了400亿元人民币,银行不得不通过大量印制人民币来纾缓困境。[2]由於這個情況,已经存在的通货膨胀看樣子會进一步严重,價格闖關出師未捷便宣告失敗,中央遂緊急終止了計畫。[來源請求]

结束

[编辑]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从1988年9月10日开始,对城乡居民个人3年以上定期储蓄存款实行保值贴补。[4]保值储蓄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因通货膨胀预期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

1988年9月,中央决定实行治理整顿治理整顿实施后,国家经济局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务院采用行政手段控制价格和基本建设,并取消了一些已经实施的放开搞活企业的改革措施,收回了中央下放到地方和企业的一些权力。最终,通货膨胀受到遏制,但是也随之出现了“经济滑坡、市场疲软、生产停滞”的局面。[5][1][6]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价格闯关,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2011年09月28日. [2011年10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3月18日). 
  2. ^ 2.0 2.1 赵紫阳,经济过热、软着陆和治理整顿,载 改革历程,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09年
  3. ^ 金三林,溫和通脹:上限在哪裡?,人民网,2004年08月18日. [2011年10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8日). 
  4. ^ 关于开办人民币长期保值储蓄存款有关问题的通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银传[1988]35号。
  5.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jgcg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 ^ 第一波“价格闯关”搁浅:经济增长减速 经济改革停滞. 和讯网. 2008年8月20日 [2011年10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3月18日) (中文(简体)).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