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華
李邦華(1574年—1644年),字孟闇,號懋明,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明末政治人物。
生平
[編輯]生而早慧,受業於同里的東林元老鄒元標[1][2],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與父李廷諫同為癸卯科江西鄉試舉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士,授涇縣知縣,實行常平社倉保甲諸法,有政聲[3]。當時朝士多詆毀顧憲成,邦華為之辯解,遂被指為東林黨人。奏陳法祖用人十事:「曰內閣不當專用詞臣,曰詞臣不當專守館局,曰詞臣不當教習內書堂,曰六科都給事中不當內外間阻,曰御史升遷不當概論考滿,曰吏部乞假不當積至正郎,曰關倉諸差不當專用舉貢任子,曰調簡推知不當驟遷京秩,曰進士改教不當概從內轉,曰邊方州縣不當盡用鄉貢。」沒有得到回應。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以疾歸里。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起為山東布政使司參議,遷光祿寺少卿。天啟元年(1621年),滿洲女真崛起,遼東告急。天啟二年(1622年),朝廷徵召李邦華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天津,當時山東正值徐鴻儒作亂,賊兵圍攻景州,李邦華成功用奇兵斬俘四千多人[4],升兵部右侍郎。後來楊漣等東林黨人被陸續逼害,李邦華也因閹黨懷疑他要和孫承宗清君側,因而被閹黨削籍[5][6]。
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起為工部右侍郎。不久在東林黨人瞿式耜推薦下[7],改兵部左侍郎協理戎政,任內曾經為死去的東林元老鄒元標請求賜葬贈廕[8]。崇禎二年(1629年)四月改為兵部尚書,綜理京營戎政。同年九月,李邦華成功「汰京軍虛冒者四千五十餘人」,又淘汰老弱千人,京軍缺非年壯力強者不再收錄,又懲治積猾的掾史官僚,使原來京營每年開支米一百六十萬石,節省至一百四十四萬石,任內「戎政大釐」、「軍容甚壯」[9]。後來清兵入塞,史稱己巳之變,李邦華知道後親自捐錢造炮車及諸火器,又請命親自出守監軍。當時總督京營的襄城伯李守錡和李邦華不和,便找機會詆譭李邦華,加上李邦華手下的京營炮兵不慎誤擊德勝門的滿桂友軍,導致言官交章彈劾李邦華,最終李邦華被罷官而去[10]。
崇禎十二年(1639年)四月,起用為南京兵部尚書,重定營制,汰不急之將。崇禎十五年(1642年)冬,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崇禎十六年(1643年)三月抵九江。安撫宣稱要就食南京的左良玉,權宜發九江庫銀十五萬及糧食六個月,遂退其兵。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李邦華請崇禎帝固守京師,未得反應。又曾經舉明成祖北征而留時任太子明仁宗留守南京為例,建議讓皇太子監軍南京,但同樣未得反應[11]。不久後,又推薦袁繼咸、張國維、路振飛等「差有方略堪禦賊」,而史可法「饒忠膽,南方當耑委之」,但未得答覆[12]。十八日,外城陷,逃至文信國公(文天祥)祠[13],十九日,內城亦陷,李邦華向文天祥的牌位三鞠躬,並說:「邦華死國難,請從先生於九泉矣。」又有詩曰:「堂堂丈夫兮聖賢為徒,忠孝大節兮誓死靡渝,臨危授命兮吾無愧吾。」遂投繯而死[14]。贈太保、吏部尚書,諡忠文。清朝時賜諡忠肅。
註釋
[編輯]- ^ 《明史. 李邦華傳》「李邦華,字孟闇,吉水人。受業同里鄒元標」
- ^ 《東林列傳》「少讀史至諸葛亮、顏真卿、文天祥諸傳,慨然流涕,同邑鄒元標一見奇之,邦華遂從講學。」
- ^ 《東林列傳》:「舉於鄉,明年成進士,知涇縣事,實行常平社倉保甲諸法。」
- ^ 《東林列傳》「旋用邊才薦陞右僉都御史巡撫天津,妖賊圍景州急,邦華方到官,猝用奇兵斬俘四千人」
- ^ 《明史.李邦華傳》「進兵部右侍郎,復還家省父。四年夏抵京,閹黨大嘩,謂樞輔孫承宗以萬壽節入覲,將清君側之惡,邦華實召之。乃立勒承宗還鎮,邦華引疾去。明年秋,閹黨彈劾其官。」
- ^ 《東林列傳》「召為兵部右侍郎。會楊漣疏斥魏忠賢二十四罪,忠賢及魏廣微等銜東林諸臣,大興黨獄,斥清流殆盡,而邦華一人僅存。樞輔孫承宗督師行邊,請入見言事,廣微劇指為邦華所召將不利於君側,忠賢大恐,矯旨趨還鎮。明日御史李蕃並彈劾邦華,於是邦華亟請歸養去,旋削籍。」
- ^ 《崇禎長編》「戶科給事中瞿式耜言當神廟初年...原任兵部侍郎李邦華八面雄才,撫津實饒經濟,舉朝無不知之...」「 夫良彥與李邦華熊明遇均負邊材...」
- ^ 《崇禎長編》:「協理京營戎政兵部左侍郎李邦華等疏頌原任太子少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鄒元標言元標剛介執法忠藎匡時立朝正氣勵世清節與海忠介瑞風裁一同乃其性學醇深悟修兼至羽翼聖真大振宗風又復過之今其子燧孤弱不能萬里陳情臣等謹採大節冒瀆聖聰乞皇上將元標易名速命閣擬仍敕下吏禮二部將應得葬贈廕全典從優具覆從之」
- ^ 《明史·李邦華傳》
- ^ 《明史.李邦華傳》:「其年十月,畿輔被兵,簡精卒三千守通州,二千援薊州,自督諸軍營城外,軍容甚壯。俄有命邦華軍撤還守陴,於是偵者不敢遠出,聲息遂斷,則請防寇賊,緝間諜,散奸宄,禁訛言。邦華自聞警,衣不解帶,捐貲造炮車及諸火器,又以外城單薄,自請出守。而諸不逞之徒,乃構蜚語入大內。襄城伯李守錡督京營,亦銜邦華扼己,乘間詆諆。邦華自危,上疏陳情,歸命於帝。會滿桂兵拒大清兵德勝門外,城上發大炮助桂,誤傷桂兵多。都察院都事張道澤遂劾邦華,言官交章論列,遂罷邦華閒住。」
- ^ 《東林列傳》:「先朝成祖北征,仁宗以東宮監國南都,中外宴然。臣見皇太子英武端凝,宜急倣仁廟故事撫軍南京,簡親王大臣忠智威望者數人專敕輔弼軍國大事,便宜施行迫不可緩也。疏入三日不報。」
- ^ 《東林列傳》:「竊觀在朝諸臣,真正邊才實難其選,如袁繼咸、張國維、路振飛差有方略堪禦賊,史可法饒忠膽,南方當耑委之。疏上,又不報。」
- ^ 邵長蘅《青門旅稿·李邦華傳》:「十八日,賊破外城,公移宿吉安館文信公祠下。」
- ^ 劉同升撰墓銘云:「遺命曰:吾已身殉國,復何言?但未知上所在,勿斂吾屍。言訖投繯而終」。(劉同升,<文水先生墓誌銘>,收入李邦華,《文水李忠肅先生集》附錄,《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頁16。